你好,欢迎来到武汉云鼎!

武汉云鼎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武汉市武昌区, 公司致力于中美两国在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旨在创建国际语言文化以及教育交流服务平台

武汉电话: 027-67889058 15102721288

黄石电话: 0714-6290211 18671419575

襄阳电话: 0710-3278068 18671419575

美国电话: 207-9900710 18887696688

国外游学
美国游学
澳洲游学

国外游学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游学资讯 >> 国外游学
 国外游学进入暑期档 高昂收费之下人数仍然猛增60%
发布者:chinalaohu     发布时间:2013-7-31 15:41:00    阅读:717次 
暑期档如约而至,学生群体走出校园,成为这个夏季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去,看世界”,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假期活动首选。

  在这个庞大的、甚至带动了国内外假期经济的学生出游项目中,南方日报记者观察到了两个有代表意义的逆向案例。

  一个是,国内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热衷的海外游学。

  与海外留学不同,游学是一个短期的、没有任何学业任务的出国学习项目,这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大中城市日渐走红。家长们趋之若鹜,十多岁的孩子们乐此不疲,市场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出游价格一路飙升,短短两三周的游学时间,最高的项目价格达七八万元。

  但高昂收费背后,却没有换来满堂赞誉。海外游学,是游还是学,货不对板的质疑始终不绝。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暑期海外游学确实有些变了味道,很多收费高企的项目只有“游”没有“学”。更令人担忧的是,只要与游学沾上边,甚至连一些咨询公司也加入到游学项目中来,市场监管的缺失给这群十几岁孩子的海外出游留下了不小的隐患。

  打着游学的旗号,掏着家长的腰包,走马观花地到国外旅游两周,游学归来的孩子究竟能学到什么?恐怕其中的大多数学生只留下开学时同学间相互炫耀的桥段。

  与内地学生急于海外探营的路径相反,南方日报记者观察到的另一个案例是,千名香港学生赴内地企业的实习项目。

  过去的一个月内,这群来自香港不同大学的实习生,带着对内地种种好奇与惊讶,真刀实枪地走进内地多家企业,真实触摸内地的发展脉搏,体验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国情之旅,他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中国内地。

  他们中的一些同学也会抱怨“内地交通秩序不如香港好、有人随地丢垃圾”,但这样的经历让香港青年有机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内地,而不单单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正如广东团省委书记、省青联主席曾颖如所言,这种更加真实、更加深入的体验方式,能让香港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内地今天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同样是“暑期走出去”,内地中小学生走马观花的海外游学与香港学生真刀实枪的内地实习,形成强烈反差。我们不能简单地对比两种模式的差异,但来自两地学生真实的出游体验却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今日,南方深读解剖两个路径相反的暑期学生出游学习项目,希望用真实的案例为家长和学生们提供一些冷静的观察与思考。

  广东省中小学已经放假,伴随着暑假到来的,除了林林总总的补课、课外辅导外,还有越来越热、收费昂贵的海外游学。

  南方日报记者近日了解到,今年广东游学市场再次扩充,参加各种游学的人数约上升了60%。在出外游学需求的趋高下,海外游学项目价格也一路飙升,从几年前的1.5万元已经攀升至如今少则三四万、多则七八万元的水平。

  游学,究竟能不能学到新知?高价格的项目是否又物有所值?

  南方日报记者深入广东海外游学市场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海外游学项目,“游”的比例明显大于“学”,市场存在监管困难、鱼龙混杂的局面,只要与游学沾上边,甚至连一些咨询公司也介入到游学项目中来。

高昂收费

  夏令营性质的游学项目有盈利目的,物价部门对其定价也没有硬性规定

  “出去游一圈起码三四万,抵我们夫妇俩两年旅游预算了。”在广州新东方学校门外徘徊的赵先生为了给14岁的女儿报暑期游学项目,已经辗转了五家培训机构及旅行社。

  “旅行社的报价相对偏高,一般都要超过五万元。”赵先生说,行程虽然比较具体,但还是觉得不太专业,“毕竟花那么多钱让女儿去游学,就是想她学点东西。”

  “游学”兴起于欧洲,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逐渐成熟为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并越来越热,收费越来越高。国内的海外游学主要形式包括:寄宿家庭体验营、名校考察营以及学习语言课程团。

  “最初期费用大约1.5万元至2万元,主要是去英国、澳大利亚。”马克汉姆国际教育集团广州站负责人刘校长说,国外游学发展10余年后,费用一路飙升,线路也不再单一,覆盖了欧美一些主要国家。

  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暑期游学最实惠的新加坡路线一般都要1.5万元,最短的香港路线也近万元;而美国起码都要三四万元,在欧洲的项目有的高达七八万元。

  这个价格究竟是怎样算出来的?

  刘校长说,游学最长的时间不会超过4周,表面上看这几年游学机票上涨导致整个游学项目费用上涨,但实际上寄宿家庭、学校任教课程的教学、生活费用上涨才是主因。今年整个市场估计起码上涨了8%。

  在某旅行社多次带队游学的一位资深人士介绍,以报价5万元的美国项目为例,每个人花费约3.5万元,旅行社至少可从每一人次项目中获逾万元利润。

  “这些夏令营性质的游学项目,有盈利目的,并不受教育部门管理。”该人士透露,物价部门对夏令营的定价也没有硬性规定,所以游学本身实行的是放开的市场价,一般是由主办方根据市场情况制定,不需要审批。

货不对板?

  面对一个不断庞大的市场,家长们对于游学的货不对板的担心并不鲜见

  从上个礼拜开始,广州游学团的报名就迎来了高峰。

  “这些游学其实基本与普通观光旅游团相似,但只要增加了高校参观、住宿家庭安排或者文化语言课程学习等,价钱就会成倍翻番。”一位旅行业内人士表示。

  “说是学习营,但看过他们的行程,其实就是走马观花地旅游,在行程中再穿插一些名校参观,并没有专门的英语课或者文化课。”一位梁姓家长告诉记者,深圳一家培训机构所谓的“顶尖名校学习营”要价41800元,已经是该培训机构今年最低报价的游学项目,但看上去却似是而非。

  究竟“游学”能不能学到东西?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外语学校读初三的玮彤(化名)告诉记者,去年其参加了为期三周的英国游学之旅,一般是半天上课,半天放假,主要是学习语言和当地文化。“整个行程大约花了4.5万元,其中3.5万元交给培训机构,在当地大约花了1万元。”

  “一到周末领队就会带我们到处玩,博物馆、游乐场、海滩等,还会去伦敦。最后一个星期专门旅游,去了苏格兰、约克等一些美丽的小镇。”她说,课程很轻松,“回来后英语成绩没有明显提高,但口语确实是好了”。

  “真的能去一些学校学习,长见识其实很好,最担心的是有的货不对板。”李姓母亲告诉记者,去年她在某旅行社组织的赴英游学团广告上看到“70%国际学生同行”,便为女儿报了名。但当女儿抵达英国后,旅行者非但没有安排入住广告中所说的国际学校,而是安排在“夫妻档”的一个语言中心。而所谓的国际学生更是子虚乌有,上课就是找几个外国人来陪孩子们聊聊天。“总共花了差不多5万元。”

  面对一个不断庞大的市场,李女士的遭遇或其他家长关于“游,还是学”的担心并不鲜见。

  记者在“美国常春藤名校”修学游、英伦特色高校游、英国贵族高中修学等不同旅行社的多条线路上都发现,多数14天行程中,不到5天时间用于参观校园,剩下的时间多在观光游玩,“游”的比例明显大于“学”。

  “很多线路为了突出与当地学生的融合,会说安排国内的学生与当地学生一起上课。但实际上,那时很多学校都已经放假了,谁还会跑到学校里上课?”广之旅精英留学移民中心市场总监杜冠超说,“也有的机构会宣传名校修学游,但实际上连名校校园都进不去。”

鱼龙混杂

  游学热已经成为了假期经济的一个主流,市场存在监管困难的局面

  许多国内学生和家长在参团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外国的中学、高校,海外游学项目仍存在较大的风险。但家长们依然趋之若鹜。

  展开游学项目超过13年的英孚教育海外游学华南区负责人表示,游学热已经成为了假期经济的一个主流。“过去我们主要是与高端的私立学校合作,从2006年开始,游学广为人知,越来越多散客加入。”该负责人说,到目前散客已经占了该机构组织游学项目的90%。

  “游学学生年龄越来越小,过去集中在15至16岁,现在大部分为12至14岁。”该负责人说,一来是因为游学市场逐渐成熟,家长相对比较放心;二是国内学业压力前置且负担愈重,导致参加游学项目的学生年龄愈发趋低。

  据英孚教育的一项游学调查显示,18.2%的被调查者曾参加过海外游学,北京、上海和广东名列前茅,分别占12%、7.6%和5.4%,一线城市总计达25%;47.2%的人在16至24岁第一次参加海外游学,26.9%的人在16岁以下就参加海外游学,游学群体呈低龄化。

  “在庞大的市场中,比较成熟的游学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大,市场分流很多,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市场也存在监管困难,鱼龙混杂的局面。”英孚教育海外游学华南区负责人说,不仅旅游业不断加强游学项目的成本投入,而且不少旅行社还会与国内公立学校合作项目,这个比例约达18%。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和一些机构合作开展暑期游学。”玮彤说,在其去英国的那一年,班里本来有14个人报名,“但学校说如果每班有15个人以上,班主任就可以作为带队老师出发,免去机票费和住宿费”,“我们班主任东拉西凑,甚至游说一个同学读小学三年级的妹妹一起报名。”

“一些旅行社与学校合作的项目,即学生通过学校报名的价格会明显比培训机构、单纯旅行社组团偏高。”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了“校社合作”可能潜在的利益,并转嫁到学生身上。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游学市场主要存在三个不规范的地方:第一,游学机构的出境游资质问题,目前尚缺乏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第二,国外承接出境游学学校的规范问题,目前也没有任何标准;第三,从新世纪热起来的境外游学,基本上是靠道德操守和行业规范,存在较大隐患。

  “这些隐秘风险、空架利益和水分的存在其实并不利于这个市场的培育,而根源主要是缺乏监管。”业内人士透露,只要注册成立一个公司,能搞到生源,就可以把游学项目做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只要与游学沾上边,甚至连一些咨询公司也介入到游学项目中来。

  一个月前,香港大学生叶翠雯刚到广州,就接到父母打来的电话:“在广州不要一个人单独外出”。

  她和父母对内地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环境脏、治安差”。但当她登上广州塔远眺广州那一刻,她的想法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来到广州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了香港!”

  跟小叶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12所高校的177名香港学生。这个暑假,他们深入内地多家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这是内地和广东首次如此大规模地接收香港实习生。“希望香港实习生来内地实习,真实触摸内地的发展脉搏,给他们一个原汁原味的国情之旅。”项目主办方负责人表示。

在惊奇中慢慢适应

  香港实习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慢慢体味着粤港两地间的文化社会差异

  “香港与内地,有相同,更有不同。”麦炜杰进入实习单位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各种不适应,用他的话说:这是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

  “在南方航空实习的第一天,当部门主管详细地介绍完各项工作流程时,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没提到上班打卡呢?”麦炜杰认为,打卡就是为公司员工上发条,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吃饭都需要通过打卡来严格规定,没有打卡会让整个事情变得一团糟。他和其余19名分配到南航的香港实习生私下嘀咕:“一定是主管漏掉了这件事。”

  而第二天上班,他们发现南航上班员工确实没有打卡。诧异之余,他们发现,整个工作系统也没有他们想象中“完全崩溃”。虽然员工们没有上下班打卡的制度,但是员工们都能准时到位,就算到了下班时间,如果手头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每个人也都会坚持到自己工作完成才会下班。

  而这也让香港实习生们油然生出一种敬佩:“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更多靠的是一种默契和信任,而不是硬邦邦的制度来规定人们去工作。”而他们则需要在这一个月时间里在这种新情况下调整自己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类似这样的冲击,实习生们经常遇到。“要先向长辈敬酒”、“表达自己的意愿要委婉”,这些规矩每次都让他们惊奇不已,香港实习生也在适应的过程中,慢慢体味着粤港两地间的文化社会差异。

实习生刮起“香港风”

  参与这项活动的企业在这批香港实习生身上挖掘出更多的香港特质

  在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后,这177名香港实习生开始了“真刀真枪”地进入企业实习。虽然普通话还远非流利,但他们特有的工作态度,却让他们的“师傅”们刮目相看。

  南航人力资源部业务主管佘想军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某次部门会议上。以往的部门会议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这次有香港实习生参与的部门会议,则变得“大不相同”。“他们会非常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出了很多非常人性化的意见。”他特别提到香港实习生具有“国际眼光”:去年,南航开通了澳洲航线,经常接待一些中转的国际旅客,对于旅客提出的各色问题,地服人员常常因为“英语有限”应答不上。香港大学附属学院大一学生谈泉丰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于是他利用自己的英语优势,总结了一些最经常遇到的情景,把答案写在卡片上。这个办法,减少了类似尴尬情况的发生。“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在细节上提升了公司的国际化形象。”佘想军说。

  不仅如此,参与这项活动的企业也在这批香港实习生身上挖掘出更多的“香港特质”:积极进取、灵活应变、热情主动,更熟悉国际文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小黄是为香港实习生们提供咨询和引导服务的生活向导员。她透露,一开始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上,慢慢地,“大陆房价高不高?”、“在这边工作需要满足怎样的学历?”这样的提问已经成为“高频问题”。

  一个月的实习,内地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赚回这些香港实习生内心的“印象分”,不少人还萌生了留在内地工作的想法。实习生们相中内地的,更多瞄准的是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内地如果有适合我的机会,我肯定会过来试一试!”看似略显文弱的小赖似乎很有敢闯敢干的香港精神,她表示回去将跟身边人讲讲自己看到的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内地。

  企业同样也瞄准了这批有“国际眼光”的特殊实习生。一位企业负责人私下向记者透露已有“重点发展对象”。

  这种供与求的意外收获,正是为主办方所乐见的。“内地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广东省青联秘书长张文杰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香港大学生来内地实习,香港学生大规模北上就业有望成为现实。

真实体验内地生活

  让香港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内地今天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刚开始实习时,麦炜杰称呼实习单位,总习惯加上“他们”,而在实习结束时,当他讲到实习单位,已经在名称前面加了“我们”,小小的变化,反映的却是从内心真实流露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香港青年会主席庄创业看来,香港回归15周年来推行的国民教育,除了让香港青少年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之外,目前更迫切的,则是如何给香港的青少年们一颗“中国心”。在采访中,香港实习生们虽然认同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并且承认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让人印象深刻的经济联系,但由于缺乏与内地更直接、深入接触,他们中大多数人对内地的认识仍比较模糊。

  正是如此,搭桥让香港学生到内地交流实习,成为一种更为直观、有力的国情教育。6年前,31名香港大学学生从500余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踏上进入祖国内地实习的道路;今年的实习计划活动规模是全港之最,1000个实习名额吸引2300名来自香港各大专院校的学生报名,实习地点增加到广东、上海、北京等9个省市。

  “不少香港实习生也会抱怨内地交通秩序不如香港好、还有人随地丢垃圾等问题,但我认为,这也让他们有机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内地,而不单单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团省委书记、省青联主席曾颖如认为,这种更加真实、更加深入的体验方式,能让香港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内地今天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正如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青年工作部副部长李蓟贻在总结分享会上对香港实习生所说:“你们只有真正进入企业,才能更多地了解内地国情,才会更爱这个国家。”

  以此次交流实习为契机,粤港青年交流也将面临转型。7月9日,团省委、省青联为香港实习生们准备了在粤实习总结分享会和欢送晚宴。会上,公布了一个好消息:此次参与接收实习生的13家企业被确定为首批“香港实习生实习基地”。基地的常态化,意味着今后更多的香港实习生将走进内地。